能仁寺大鐵鑊放置在浙江省樂清市華夏三十六甲剎之一,列雁蕩山十八古剎之首的能仁寺內。鐵鑊口沿外徑2.7m,深1.65m,鑄于宋元祐七年(1092年)。據查,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鐵鍋。大鐵鑊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見證了能仁寺的盛衰、滄桑。不僅年代久遠,又有銘文記載。是研究雁蕩山及樂清歷史文化、佛教活動重要史料。鐵鑊體型巨大,鑄造難度極大,體現了宋代冶金、鑄造技術水平。大鐵鑊是研究中國古代鑄造技術不可多得實物。因此該鐵鑊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1983年4月,樂清縣政府將能仁寺的大鐵鑊,列為樂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原鐵鑊亭在七十年代末倒塌,當地政府在1984年重建大鑊亭,對大鐵鑊進行實地保護。
雖然已建亭保護,但由于各種原因,鑊身病害十分嚴重,其口沿有三處較大殘缺,鑊身上亦有多處大縫隙,雖經過早年維修,但是仍然未能阻止鐵鑊快速銹蝕。根據照片對比,鐵鑊在近二十年時間腐蝕明顯加快,變化巨大。目前除口沿的殘缺、鑊身有大裂隙外,鑊身開裂部位受力不均而發生嚴重的變形現象;鑊底、鑊身內外壁均有大面積的層狀剝離,鐵鑊瀕臨毀滅。為了減緩腐蝕速度、延長鐵鑊壽命,使這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盡可能長久保存,2012年7月受樂清市博物館的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現場勘測,編寫了《浙江樂清市能仁寺鐵鑊保護修復方案》。同年12月受樂清博物館委托,我院承擔能仁寺大鐵鑊保護修復項目并于于2012年12月11日正式啟動。
我院文保中心技術人員,攜帶多種材料、設備和試劑,不懼冰凍、雨雪惡劣天氣,驅車兩千公里、橫跨六省市到達施工現場。經過機械除銹、清洗、脫鹽、矯形、錨固、緩蝕和封護等數道工序,歷時一個月,最終完成了大鐵鑊的保護修復。
2013年1月5日,浙江省樂清市博物館邀請相關領導和專家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擔的能仁寺鐵鑊保護修復項目進行現場竣工驗收。相關領導和專家聽取了項目組對保護修復的基本原則、實施過程和后期建議的詳細介紹后一致認為:該項目依據文物保護修復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浙江樂清市能仁寺鐵鑊保護修復方案》中要求的規范實施,達到了文物保護修復目的和良好的展陳效果;同時對項目實施中采用現代文物保護技術和傳統修復工藝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以及嚴格遵循修舊如舊、最小介入的保護修復理念應給予充分肯定,該項目驗收合格。
修復保護前
保護修復后
保護修復前
修復保護后
擬稿:王 沖 審核:陳顯丹
Copyright © 2003-2020 版權所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備案號: 蜀ICP備16011698號 成都做網站: 炬誠科技